您的位置:首页>经济 >

我们一边往前走, 一边怀念过去

2023-08-05 18:49:35    来源:互联网

哪个年轻人不喜欢怀旧?


(资料图)

怀旧的意义就在于那些日子我们再也回不去了,小时候居住的环境,吃的食物,跟家人在一起度过的特殊日子,还有那些再也买不到的小玩意儿……

每当回忆被触发,心中都会收获暖暖的触动。每座城市、每个家庭都有自己的过去,展开都是一本厚厚的书。

1945年初春,童年时代的何大齐跟随家人搬到西四牌楼一带的四合院居住,那是一座有着三进院的大宅子。这座四合院坐落于西皇城根大街,那一带商业繁华,熙熙攘攘,贩夫走卒推车担担、吆喝叫卖……

在这里生活的二十多年间,何大齐有时间便驻足街头画速写,随着画技的精进,他的速写本上也留下了老北京街头一幕幕真实的生活写照。

每一个画面,经过何大齐老先生的画笔复原,再亲笔用文字重温一遍细节,往日的喧嚣又跃然纸上:

老豆腐

老豆腐是过去老北京特有的街头美食之一,现在已经基本上被豆腐脑取代,但老豆腐跟豆腐脑其实是有很大不同的。老豆腐的凝固剂是盐卤,点出来的豆腐比较有韧性,所以叫老豆腐;豆腐脑则是用石膏作凝固剂,点出的豆腐特别细嫩、绵软,质感如“脑”,因此得名豆腐脑。

除了点豆腐的卤水不同,软硬不同,它们之间更重要的区别是豆腐脑浇的是用口蘑、羊肉片淀粉勾芡的卤,而老豆腐则是用芝麻酱、韭菜花、辣椒油等作调料;豆腐脑多在早餐出售,而老豆腐饱腹感强,一般是午间正餐食用。

老舍先生在小说《骆驼祥子》里,有一段描写祥子被乱军连人带车掳走,死里逃生跑回北京之后的情景:“歇了老大半天,他到桥头吃了碗老豆腐:醋,酱油,花椒油,韭菜末,被热的雪白的豆腐一烫,发出点顶香美的味儿,香得使祥子要闭住气;捧着碗,看着那深绿的韭菜末儿,他的手不住的哆嗦。吃了一口,豆腐把身里烫开一条路;他自己下手又加了两小勺辣椒油。一碗吃完,他的汗已湿透了裤腰。半闭着眼,把碗递出去:‘再来一碗!’”这一段描写真实地表现出京城老百姓对这种小吃的着迷喜爱。

雪花酪

北京的夏天,一直是酷热难耐,尤其一旦入了伏,连着都是桑拿天,人们只有一个感觉:焦灼、烦躁。那时也没有空调冰箱,所以能和“凉”沾边儿的摊贩,生意也火起来了。像冰镇酸梅汤、冰棍儿、刨冰、雪花酪等大受欢迎,尤其是雪花酪最吸引人。

做雪花酪的家伙什儿是一个很厉害的发明:一个矮帮子大木桶,里面放着一个比木桶高出一截儿的瘦铁筒,把凉白开水和白糖、香精放到铁筒内,在铁筒和木桶之间填满了碎冰块儿,再用皮带缠在铁筒外皮上端,由一个壮汉双手反复拉扯皮带,快速转动铁筒。

经过上百次的双手一前一反的拉动,碎冰块就把铁筒内的凉水慢慢由降温到结成冰凌渣儿,随着转动就越来越稠,如同一筒稠粥,又是雪白的,像奶酪一样,所以叫雪花酪。

待做成一筒后,小贩就会大声吆喝:“冰儿镇的凌来……雪花酪,让你喝来你就喝,熟水白糖桂花多!”有人来买时,就从筒内舀一勺盛入碗中,浇上果子干、酸梅汤搅拌一下,吃到嘴里酸甜可口,冰凌的清凉沁人心脾,酷热顿消。看到主顾渐渐上来了,他又会换词儿叫卖:

“你要喝,我就盛,解暑代凉的冰激凌!”这时买上一碗,端在手上边饮边嚼,那真是暑天里的大乐事儿了。

小人儿书

在上个世纪的五十到六十年代,儿童读物主要是连环画,俗称小人儿书。

摆摊儿的一般都是老爷爷,当年流行最广的是六十四开本的小书。巴掌大小,可以装在衣服兜里,便于孩子们携带。摊主人为了吸引孩子,就把色彩鲜艳的图画封面撕下来,贴在几张牛皮纸上,挂在墙上做宣传。

每当下学,孩子们不着急回家,经常先把大人给的两分零花钱租两本小人儿书,坐在书摊儿看完回家。寒暑假一到,那人就更多了,每个摊儿周围都是孩子。因为周转量大,摊主为了保护书,就把每本都重新包上牛皮纸的书皮儿,用毛笔写上书名,一本本地放在自制的简易书架上,或放在床板支起来的书摊上。摊主坐在凳子上,抽着旱烟,戴着小毡帽,旁边立一块木板,写着:“在这儿租看一分钱一本,租回家看二分钱一本。”

孩子们选好喜欢的,坐在旁边小凳上专心看书,看完后连钱一块儿交给摊主。如果要借回家看,摊主就戴上老花镜,仔细地将租书人的姓名、地址和所借的书名记在本子上,收了租金就可以拿走了,等第二天还书时再把记录划掉。

这些充满时代烙印的生活方式,被何大齐老先生一笔一画记录下来,他说:

“我作为一个生长于斯,曾经身处“上一幕”中的北京人,总觉得如果自己有能力,就应该尽可能将逝去的情景记录下来以遗后人。为此,我多年来一直没有间断对过去画稿的整理和对脑海中记忆的发掘。这项工作从上个世纪的九十年代起,一直持续到了今天。”

画而优则写,祖孙三代传承民俗记忆

何大齐从没专业学过画画,但是家中长辈多有艺术成就,让他天生就对艺术类作品很痴迷,每天上下学,他兜里都揣着速写本,途中有时间就画几笔。假日,他大都在市场、集市和离家不远的护国寺、白塔寺庙会捕捉自己感兴趣的场景和人物形象,把他们画在速写本上。

长大后,何大齐成为了一名老师,边讲边画是他课堂的特色,把一堂堂传统的语文课,变成文学与美术相交融的艺术课。被评为北京市特级教师的何大齐,在绘画、书法、民俗学、文字学等领域各有建树。

退休后,拥有了充分的时间梳理自己多年的创作积累,创作并出版了《老北京民俗风情画》《燕京往事》《〈骆驼祥子〉何大齐插图·注释本》《〈茶馆〉何大齐插图本》《〈民国北京城〉·烟袋斜街旧影图卷》《万有汉字》《北京的春节》《书法上手》等图书。

虽然青年时代何大齐已经搬出了四合院,但是这个大家族的艺术传统却始终在延续,何大齐的儿子何浩是知名设计师,就职于中央美术学院,而何大齐的孙子何墨尘6岁开始学习书法,内封的书名便是由何墨尘题写。何大齐重磅新作《我们的日子》便是由祖孙三代接力完成。

其实从上个世纪九十年代起,何大齐就开始整理过去的画稿和挖掘脑海中对过去的记忆,并对他们进行再创作,这些作品被命名为“老北京系列”,从2018年开始,何大齐受邀将“老北京系列”连载在《北京晚报》,每周一组图文,讲述旧京往事,这也无意间令何大齐老先生的写作才华充分施展。从此之后的四年里,从未间断,直到2022年3月,何大齐老先生偶染小疾,才由木玉接替文本创作。

这本《我们的日子》是何大齐在《北京晚报》专栏工作的一个小结,也是他关于老北京记忆的汇总集结。

一座城市的过去,不在于多么重大历史性的时刻,而在于市井民间的烟火味。通过本书作者何大齐的画功和细腻文笔,我们仿佛看到了一个旧时代的城市又熙熙攘攘,吆喝声不绝于耳,小吃摊上飘出的香味穿过院墙飘进大大小小的四合院,也飘出书页鲜活起来。

水墨速写,精致呈现

《我们的日子》一共收录了三百多幅何大齐老先生的彩色水墨画,每一幅都10是用水墨材料创作的场景速写,色彩明快,把过去并不富裕的日子描绘的热热闹闹、有滋有味。

内容涵盖食物、节庆仪式、交通工具、特色生意、传统手艺等等过日子的方方面面。文字描写非常具有画面感,让本就鲜活的画面观感更为丰富,生活气息扑面而来。文本内容还补充说明了各个题材的文化渊源,知识含量丰富。

后浪出品的《我们的日子》,采用方脊精装,纯质纸张触感柔滑,泛黄纸页印刷复古水墨画,显色细腻眼感舒适,让何大齐老先生的珍贵作品以最好的效果呈现给作者。

怀旧并不是老了才会做的事情,据说,很多人从30岁就开始频繁地怀念过去了,尽管大多数人的过往生活并没有什么特别,但对自己来说都是一笔压箱底的财富 ,经过独家记忆一遍遍打磨,如珠玉般焕发光彩。

·

·

·

知乐古典音乐

音频广播复更!

开启音乐

“奇遇之年”

·

关键词:

相关阅读